獨在異鄉為異客,每逢佳節倍思親。這是自己在大連的第八個年頭,也是沒有回家過年的第五年了。在春節結束以后,突然泛起了這個感慨。
20xx年的春節,是在娃的奶奶家過的。吃過早飯就過去,一直在奶奶家玩兒到傍晚。然后回家和姥姥姥爺一起包餃子、吃餃子、看看煙花,然后正常時間睡覺。初一、初二由于天氣不佳,在家宅了兩天。初三可樂開始鬧病,消化不良、積食、發燒,原定去的北海或是大理或是太原,統統泡了湯,一直養病到初六。不甘心的我和夫人,利用初七到初九兩天自己請的假,跑了趟丹東,也只是找了家新開的小小的親子酒店,在里面躲避人生。恍然回首,發現這個春節并沒有做什么。
游蕩之間又有些孤單,原來春節其實過的不是節,是一種歸屬感。無論是上海的露西、杰克、湯姆,還是北京的張處、李處、王處,都不過是我們披在身上的夾克。平時披著厚重的夾克,在大城市里小心翼翼的謀生。到了春節,就希望能夠有機會脫下這些偽裝,在出生的地方,坦然自在的做回自我,哪怕是狗蛋、二丫、狗剩子。
科技的高速發展,在提供便利的同時,困住了人們,手機屏幕成了每個人的孤島,在這里我們通過無線電波聯系,小心翼翼且分門別類的聯系,將自己偽裝成互聯網上一只帥氣的狗、聰明的貓、呆萌的熊貓,反正沒人知道屏幕對面到底是不是一條狗。然而,孤獨終究是孤獨,有孤單的孤獨,也有喧囂的孤獨。所有孤獨,都是因為找不到自洽的位置。但一切道具,都無法消解孤獨,只會讓孤獨的人,更孤獨。或許只有家吧,是唯一能夠讓我們安心的港灣。
我們回家,也不過是為了能夠放下包袱,輕輕松松的過上那么幾日,做回那個貪玩、貪吃的孩子,徹夜的打麻將、玩撲克,而不用對著冰冷的屏幕,不用想著要不要把牌拆開,放炮給誰,不用在打牌間隙還走神思考下一單業務怎么做,全都去他的吧!哪怕明天地球就沒有了,也先讓我睡飽這一覺、贏了這一盤,來個痛快!
于是,開始想念家鄉的一草一木,想念小時候看起來無邊無沿的操場,想念繞著學校半周的小河,想念那些曾經林立的磚瓦房、現在的高樓大廈,想念家鄉獨特的吃食,哪怕有些上不得臺面,更加想念那些親朋好友。想念那圍爐夜話的溫馨,也想念那些觥籌交錯的熱鬧,想念你來我往的暢快,想念哪怕對坐無言的融洽。這就是家。
家是賦予你名字的所在,有了家,你才是某某、是某某某,沒有家,你便是一葉浮萍,忽如一夜驟雨,就能將你雨打風吹去,再也尋不到一絲痕跡。
于是,決定,20xx,回家過年。